吉亚才,农业农村学院2022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南海乡土人才、白沙仙婆岭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
自8月下旬以来,经过几轮雨水滋润,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山岭上数百亩山兰稻又抽出不少新芽,长势喜人,而在山脚下的火龙果种植基地里,一个个滚圆又红扑扑的火龙果又将迎来新一轮采摘期,这一偏远村庄孕育红火扶贫产业的背后,离不开村里那名敢闯敢干的致富带头人吉亚才。
现今,山兰米是白沙青松乡“一乡一品”特色扶贫农产品,也是当地不少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金谷子”,但早在2014年以前,当地不少村民却瞧不上这一“金谷子”。山兰稻是海南黎族山地旱稻,千百年来,每年五六月份,当地黎族人就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进行种植,到了年底就迎来收成,但因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而且亩产量较低仅为200斤左右,直至2014年那一年,在拥处村种植山兰稻的农户仅剩下不足10户,而吉亚才就是其中一户。
“我从小跟着村里的老人一起种山兰稻,喜欢它的原因不仅是煮饭口感好,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原生态种植的山兰稻米,对于土生土长在白沙青松乡的吉亚才而言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早在2014年,已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吉亚才就十分看好山兰米的市场潜力,牵头成立白沙仙婆岭种养专业合作社,并动员村里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扩大山兰稻种植规模,而他则负责收购,然后再通过合作社的车间进行加工、包装,并不失时机地注册了“清香谷”山兰米品牌拓展销路。得益于白沙电商部门的培训与帮助,世代务农的吉亚才也学会了线上销售技能,逐渐将山兰米远销至大山之外。
近年来,在白沙县委、县政府以及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大力推介下,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黎族山兰稻的营养价值,白沙“啦奥门”(黎语“吃新米庆丰收”)山兰文化节也已跻身县级非遗,现已准备申报省级非遗项目,山兰米的市场“身价”也得以不断提升。“以前种稻子只够吃,没想到现今种稻子还能赚不少钱哩。”村民符召荣说,去年,他家光是种植山兰稻就入账了近万元。目前拥处村山兰稻种植规模已接近800亩,去年收成将近20万斤。
拥处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王凯介绍,除山兰稻产业外,自2018年起,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技术支持下,吉亚才积极协调拥处村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帮扶资金,促成属村集体经济的20亩火龙果示范项目落户拥处村,主要种植“金都一号”与“燕窝果”这两个优质品种的火龙果,并于今年五六月迎来了收成,预计每年可收益20万元。此外,吉亚才还积极对接热科院驻村扶贫团队,帮助当地农户引进了“美月”精品小西瓜种植产业等。2019年,吉亚才被授予“海南省劳动模范”。2020年10月,荣获中共海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2020年海南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只要路子走对了,就不怕山路远。”自个致富了还不忘本,更乐意帮扶乡邻一起奔小康,这就是吉亚才,淳朴、热心、扎根乡土,但从来不缺闯劲与干劲。作为海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在传达学习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时,吉亚才还结合当地实际,建议相关部门更好地挖掘黎族农耕文化,依托青松乡“啦奥门”山兰文化节品牌及拥处村山兰园等观光体验项目,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旅游观光,了解黎族农耕文化,从而延伸山兰旱稻产业链条,拓展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