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至20日,由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和香港都会大学联合举办的“数字教育促进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国际会议在广州举行。会议汇聚来自全球各地的学术专家、教育政策制定者以及教育技术行业的领军人物,探讨数字教育的未来趋势与实践,推动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参加会议单位包括OECD终身教育专家,海南、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河南、贵州、云南、新疆等省市区开放大学的校领导及专家学者近3百人。
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向会议发来内容为“覃思高略,博议启新”的贺词。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二级研究员刘文清在致辞中表示,数字技术以革命性力量重塑人类社会的知识获取方式与教育形态,全球教育正面临教育公平的深化、学习方式的革新、教育治理的升级等问题,需要全球同仁智慧碰撞和协同创新。期待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深化国际合作,共享创新成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香港都会大学副校长、教授关清平在致辞中表示,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如今的数字教育和终身教育领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态势。他深入解读了“empowerment(赋能)”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
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ICDE)主席、教授马克·尼克斯(Mark Nichols)带来题为《数字化赋能终身教育模式构建》的报告。他指出,数字化技术是连接学习者需求与教育机构能力的关键桥梁,要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终身教育新模式,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学习机会,推动终身教育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教授杜鹏作题为《中国的“老年潮”与终身教育发展》的报告。他指出, “老年潮”既蕴含着终身教育转型的战略机遇,也带来了终身教育重构发展的现实挑战。要加快完善多层次终身教育普及,积极推动终身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终身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浙江开放大学副校长、研究员张吉先带来题为《终身教育研究的时代命题与本土塑造》的报告。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学习分析中心主任、学习分析杰出专家、教授德拉甘·加舍维奇(Dragan Gašević)在题为《超越自动化:人工智能与人类学习的悖论之思》的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在学习中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呼吁开展更多纵向研究促进学习者在人工智能环境中的持续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CERI) 副主任、博士斯蒂凡·文森特-兰克林(Stéphan Vincent-Lancrin)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人工智能应用:机遇与挑战》为题作报告。他表示,要通过提升教师的数字能力、制定全面的监管框架、促进人工智能工具的开发、加强国际合作等,努力促进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有效和公平使用。
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海南省法学会国际经济贸易法研究会会长、我校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教授、博导朱绵茂应刘云清校长的邀请,提交撰写约六千字的英文论文Explor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时代促进终身教育的对策探讨)并用中英文做主旨演讲:他提出在当今这个人工智能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终身教育显得愈发重要。终身教育是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成为学习主体,我们应该积极适应变革,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持续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构建未来。
他认为 1970年法国教育家保罗 · 朗 格 朗写成并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An Introduction to lifelong education)。该书出版后,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潮的正式诞生。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主持撰写 了著名的调查报告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 的里程碑”。 该书建议各个国家按照终身教育的原则全面革新现存教育,强调终身学习 ( lifelong learning)和学习化社会。
终生学习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指培养个性和谐、适应世界变化的终身学习者;二指通过个人个性和潜力的和谐实现以促进社会民主与和谐发展, 使社会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上通过全体成员通过新兴科技手段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快速、有效、和谐和圆满地得到发展。人工智能正通过技术赋能与范式革新,推动教育模式从标准化、规模化向个性化、智慧化转型,从技术辅助层面升级为生态重构层面,通过重塑学习模式、优化资源配置、赋能教育主体、教学评价体系等多维度变革,推动教育体系向“全民化、个性化、可持续化和终身化”演进。朱绵茂的演讲精彩纷呈,获得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和高度认同。